两会胜利闭幕,程京院士:用“中国芯”构筑健康中国
日期:2023-03-16 来源:918博天娱乐官网



“用心用情守护人民健康”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解除人们关于健康的困扰。”生物芯片刚刚兴起时,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代表就进入了这个领域。20余年的时间,他带领生物芯片技术团队已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程京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芯片及其配套试剂、仪器,广泛应用于遗传病、肿瘤、个体化用药、感染性疾病、生化多指标检测、大健康管理等领域。

从2013年开始,程京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每年的全国两会,他都会带来高质量的建议,“我所在的领域是医疗卫生,所以我所有的建议都离不开人民健康、疾病的防诊治,近两年主要聚焦中医药发展,并结合健康中国建设提出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程京代表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程京代表提出建议:建“治未病”国家体系,保人民健康和国家强盛。

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程京代表建议要抓住“小”与“老”这“两头”:一方面,做好出生缺陷的基因筛查工作,把新生儿出生缺陷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老年人常见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及慢病管理,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我们要大力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水平。”今年两会,程京代表带来了这样一条建议。他认为,应重点关注农村医疗卫生薄弱问题,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立足村镇和社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使群众在基层就能把病看得准、治得好。

“我将在履职尽责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预防疾病,用心用情守护人民健康。”程京代表表示。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


程京认为,为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绊脚石”,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应重点关注农村医疗卫生薄弱问题,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立足村镇基层和社区,通过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改善乡村医疗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能力,以全面解决广大乡村基层人民的健康问题为导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的人民健康保障体系。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简称“年鉴”)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9万个行政村共设59.9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工作人员13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7.6万人、注册护士19.3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9.1万,意味着平均每个村不到两个村医。根据“年鉴”统计村医数量还在以每年5万左右数量锐减。

程京分析看来,乡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短缺,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村医年龄结构偏大,老龄化现象普遍;二、村医的待遇较低,造成年富力强的村医流失;三、工作强度大,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进入村卫生室工作。四、学历偏低,村医中专及以下占60%,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6.7%,村医整体素质不高。与此同时,乡村卫生所、医疗室缺乏必要而精密的医疗器械,导致村民在乡镇医院无法准确诊治,全部流向县市级医院,但多数村民在面对大病时承担不起所需的费用,于是转而寻求乡村医生的帮助,而持有两类执业医师证书的,仅占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约三分之一。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生服务能力弱,诊疗能力有限,难以解决村民健康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程京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科技赋能助力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水平的建议。

一是科技赋能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针对乡村医生人数少、能力弱的现状,应重点发展乡村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诊疗平台,使乡村百姓在基层就能借助先进的智能诊疗技术和设备把病看得准、治得好,建议由国家对适用于基层的自动化智能诊疗设备投入财政资金予以补贴配置,以迅速支持提升乡村医疗水平。同时,智能化的设备投放使得远程诊疗成为可能,对于复杂疾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发挥远程医疗专家的作用,有效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助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

二是智慧“中医大脑”当好基层医疗“守门人”。中医药在乡村基层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突出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融合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中医药在便捷性、可及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赋能传统中医药,建议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型现代中医药设备予以全国推广和应用,逐步推进智能中医诊疗设备进基层,带动一批基层医院能力水平建设,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抓手。

三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基层诊疗体系。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层社区配备便携式中西医智能监测、诊断设备以及辅助诊疗开方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通过对广大乡村基层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式健康筛查及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对健康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从中西医结合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治未病和重大疾病慢病筛查诊疗等服务模式出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四是加强基层慢性病及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国家主导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智慧监控天网”、“基层慢病防控健康管理体系”等信息化平台,借助基层配备的中西医智能监测、检测采集技术,有效加强基层慢病防控,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传染病防控成效,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早预防能力等,在抓好新冠肺炎、麻疹、流感、手足口病和麻风病等高风险传染病监测防控的同时,也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预警关口前移,打造绿色乡村、健康乡村,为健康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整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向前发展。


切实加大中医药国家投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16年8月,席大大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席大大总书记在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还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期望。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继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避免被外国抢占先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但从近几年的财政预算安排来看,不仅远未达到 “并重”,中医药占比还略有下降。实际上中医药太需要钱了,并不是花不出去。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信息,2013-2022年,中医药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计14567项,仅占医学科学部资助项目总数量的14.53%;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约64亿元,仅占医学科学部资助总金额的12.87%。中医和西医的投入资助比例悬殊。


为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优势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持续加大对中医药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围绕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加大鼓励和引导开展中医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设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加强原创基础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坐实传承创新;立项支持中医药科学化建设,加强数字医疗与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示范,研制中药创新发展所需的关键设备,实现关键技术的跨代际突破;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国家战略型科技力量。

二、组织实施“黄帝科学计划”,使得生命健康技术和服务不受制于人。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学在“治未病”中的突出优势,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其科学性进行提升,使之可视化、数字化、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一套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依靠国医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国民健康体系。对于人民生命健康所涉及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多学科交叉创新,掌握、控制核心技术,防止受制于人,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诊断技术和基于合成本草及分子本草的新药研发等技术。

三、加大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针对有临床重大需求的中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融合的医药创新产品,开展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上市的创新审批制度改革实践,缩短科技创新到产业落地时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惠及于民,加强中国医药卫生安全保障壁垒,提升中国医药国际科技竞争力。

现代科学+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药诊疗发展


“生物芯片在诊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程京主要从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生化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健康管理相关研究。

作为“中国芯”第一人,他和团队研发了一系列的生物芯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比如通过采血进行基因检测,我们就可以对受试者患某种特定疾病的风险给出预测。比如说,受试者患心梗或者是脑梗风险高的话,相关的预防干预和告诫,也会提前给出。”程京说。

同时,基因芯片有助于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治疗,给医疗工作者在选择药品上带来很大帮助。既能够治好这个疾病,也能规避一些药品带来的风险。针对个性化的治疗,团队也开发了专门的芯片,指导用药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用于中医药创新研究。”程京还提到,在实践中,中国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传统中医药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有了神农尝百草之后,一直到现在,这几千年下来,我们中药的方剂基本上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然后再通过师带徒、口传口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传。”程京说。虽然中医药发展起来了,但到了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怎么判断处方是最优最佳的?怎么知道我们开的处方,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我们能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而非通过试错的方式去开发中药方剂?对此,程京一直在反复思考。

可喜的是,经过八年研究,他们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程京团队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到了中药创新发展研究中。当把最新的基因组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研究后,就可将全新的中药方剂呈现在大家面前。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合适”药方。那效果怎么样呢?程京表示,通过现代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设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即中药分子功能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和分子本草智能组方系统,又称为分子本草技术。在选择药方时,可以将“多、快、好、省”编入算法中。

何谓多快好省?程京解释说,绝大部分的慢性疾病都是多基因复杂病,“多”就是要覆盖的基因靶点多;“快”是指计算机能根据现有药材快速给出高度可靠的药方;“好”是指方子要药效好、副作用小,最好是没有副作用。“省”是指成本低、价格低。例如对于药方中功效相同的单药,计算机会自动地选择价格更经济的。这些平时我们需要通过人去思考去斟酌的东西,就变成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从而形成合适的药方。”程京说。

为此,程京建议,鼓励中医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央广网、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人大、北京时间、北京新闻广播、中国科学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有改动)